勵志文學

勵志文學臺灣文學的一個分支,其主要內容以鼓舞人心奮發向上為主。一般來說,勵志文學是苦悶壓抑社會下的重要產物,也是主流教育政策下所引導出來的文學系統。

目录

起源與流變

臺灣戰後的勵志文學源於其反共國策,為了抵抗中共武力犯臺,政府除了動員軍隊精神意志,也著手對國民心理進行教育,規範並建構認同標的。當時的勵志文學以描寫推翻滿清抗日戰爭、反共戡亂的愛國事跡與奮戰精神為主,透過學校、黨國思想教育體系灌輸到學生,以激發青少年愛國心,服從政府領導與國策,並加強使命感。事實上,解嚴前所傳達的勵志思想,比較接近軍國主義教育,本質上是服從政府與國家利益的。

但隨著反攻大陸的可行性漸失,國際局勢變化不利臺灣的軍事反攻,政府開始由軍事建設轉向經濟建設,社會氛圍因此改觀,從「從軍優先」轉向「成家立業優先」,勵志文學的內容從戰鬥愛國思想漸變為積極人生觀的培養。大抵上傾向勤學、修德、積極向上為主,勵志觀念由軍事轉向常民。

民國60年代,臺灣的國際地位隨著離開聯合國,與美國斷交而飽受衝擊,傳統的群體意識與國家主義也隨著受到考驗;加上經濟水準提高,苦幹精神逐漸受到質疑,勵志文學再度由積極進取轉型,逐漸傾向心理健康、兩性溝通、人際相處等基礎而實際的方向,對社會大眾產生啟發作用。

民國70年代中後期的臺灣社會更重視個人生活,且競爭壓力更大,社會變動更劇烈,勵志文學再度轉型。除了字數少、筆觸貼近青少年、增加圖像等特徵外,勵志文學重視真實故事的描述,減少抽象說道理的形式,更能符合多數讀者的閱讀品味。

流傳

勵志文學屬於社會功能性文學,不同於一般大眾文學,因此透過教育系統來傳播為其重要的方式。臺灣的國民義務教育使中小學教師得以有機會,將勵志文學利用作業、課外讀物書單、閱讀測驗、讀書心得寫作等各種不同方式,將勵志文學所傳達的價值觀傳向學生。學生接受其價值觀,待其成為在學青年或社會青年後,將勵志文學的觀念予以實踐或傳遞。

在社會流傳的途徑很多,現代以透過網際網路電子郵件,速度快於書籍報紙,可以大量傳播。然而這只是就機械式的傳播而言,若以思想傳遞來看,受到社會價值的變遷之影響,對現代青年的影響力已大幅減弱。

勵志文學的反思

受到社會變遷的快速影響,以及多元思潮的興起,勵志文學在舊有的正面形象受到質疑的情況逐漸浮現,甚至有了批判的聲音。

首先,勵志文學的發展是被刻意塑造出來的,與一般的文學發展脈絡大相逕庭;早期勵志文學的表述權在國家政府手上,完全是由上而下的規訓,坐實了民間文學批判者對於愛國主義勵志文學的質疑,被認為是受黨國所操縱的文化機器,甚至可以說,它用思想建立了一批「保皇軍」。

第二,經濟發展時期的勵志文學過度歌誦成功者的典範,卻忽略人在能力與性向的異質性。單方面強調經濟上的成功、地位上的高度,即使過程上加強了奮鬥史的描述,仍然擺脫不去功利取向,也塑造了「唯成功論」的思想氾濫,妨礙了社會的多元化與和諧。

第三,對於經歷社會變遷與現實的讀者來說,共鳴度大幅滑落,甚至完全以「笑柄」視之。由於民國80年代社會變遷失控,貪瀆、詐欺、人際傷害充斥,競爭的公平性被質疑,投機歪風盛行,青少年對此現象的憤怒與無力驟增,勵志文學與社會脫節的激勵字詞,早已失去讀者的興趣,甚至不乏嘲弄者。

第四,勵志文學有許多是對民間人士力爭上游作描寫的篇章,也有相當多讀者引用,因此引發了「消費弱勢族群」的質疑。基本上這些被描寫的人物,未必都因為他們的事蹟被流傳而蒙得好處,反而在生活上造成困擾。

著名的勵志文學作家

參考資料

  •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93學年度碩士論文:台灣勵志書籍的系譜(1950-1990),袁孝康撰,柯裕棻博士指導。

外部連結

資料來源:http://dictionary.sensagent.com/勵志文學/zh-zh/

 

 

 

Free Web Hosting